《鲁滨逊漂流记》
- 作者:[英国]丹尼尔·笛福
- 体裁/流派:冒险小说、现实主义小说
- 故事背景:17世纪,一个英国人,在南美洲海岸附近的一座荒岛上。
- 探讨问题:人与自然的关系、文明与野蛮、生存与创造、信仰与理性、殖民主义。
- 关键词:鲁滨逊、荒岛、生存、笛福、星期五、殖民
- 风格特色:以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形式,用一种极其写实、冷静、充满了大量细节的笔调,讲述了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故事。开创了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。
- 影响力: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,也是世界文学史上,关于“荒岛生存”题材的、最著名、最经典的作品。“鲁滨逊”已成为“孤独的幸存者”和“强大的个体”的代名词。
- 启示:作品通过一个普通人,在荒岛上,用自己的“理性”和“劳动”,从无到有地,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“文明王国”的经历,深刻地,赞美了18世纪“启蒙时代”的、新兴的“资产阶级”的奋斗精神、个人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。
一个“文明人”,可以用他的“理性”和“劳动”,征服“自然”,并建立属于他自己的“王国”。
如果一个拥有“现代文明”知识和技能的“个体”(鲁滨逊),被抛入到一个“原始”的、“无人”的“自然”状态之中(大前提),而他的内心,又充满了“理性”、“坚韧”和“对上帝的信仰”(小前提),那么,他必然会用自己的“劳动”,去“改造”和“征服”这个“自然”,并在这个过程中,将“自然”,变成他自己的“财产”,将“野蛮人”(星期五),变成他自己的“仆人”,从而,在荒岛之上,完整地,复制出一个“微缩”的、充满了“个人主义”和“殖民主义”色彩的“大英帝国”(结论)。
故事
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名叫鲁滨逊·克鲁索的英国人,在一次航海中,遭遇海难,独自一人,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上,并在此,生活了二十八年,最终,以一种“国王”的姿态,重返文明世界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鲁滨逊,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、不安分的英国青年。他不顾父亲的反对,放弃了安稳的、中产阶级的生活,选择了,出海远航。
在一次去非洲,贩卖奴隶的航行中,鲁滨逊的船,在南美洲海岸附近,遭遇了可怕的风暴。船上所有的人,都遇难了,只有他一个人,幸存了下来,并被海浪,冲到了一座荒岛之上。
在最初的绝望之后,鲁滨逊,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又孤独的、荒岛求生。他用自己的“理性”和“勤劳”,开始了对“自然”的、系统的“改造”和“征服”。他从那艘搁浅的破船上,一次又一次地,搬运回了所有“文明世界”的物资——工具、枪支、食物、和一本《圣经》。
他为自己,建造了坚固的“城堡”;他学会了打猎、种植大麦和水稻、驯养山羊、制作陶器和面包。他用一根木柱,制作了日历,计算着时间。他用“日记”的形式,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和生活。他将这座荒岛,变成了他自己的“领地”和“王国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从一个世俗的、对信仰毫无兴趣的青年,变成了一个虔诚的、在孤独中,与“上帝”对话的基督徒。
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之后,鲁滨逊,发现了一群野人,在岛上,举行“人肉”的盛宴。他从野人的手中,救下了一个年轻的俘虏。因为那天,是星期五,所以,他给这个野人,取名为“星期五”。
鲁滨逊,开始了他对“星期五”的“文明教化”。他教他说英语,教他穿衣服,教他使用工具,并最终,让他,皈依了基督教。星期五,成为了鲁滨逊,最忠诚、最顺从的“仆人”和“臣民”。鲁滨逊,终于,从一个“孤独的个体”,变成了这个微缩“王国”里,一个真正的“国王”。
最终,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后,一艘路过的英国船只,发现了他们。鲁滨逊,帮助船长,平定了一场叛乱,并最终,得以,搭乘这艘船,重返“文明世界”。
故事的结尾,鲁滨逊,回到了英国。他发现,他留在巴西的种植园,已经为他,带来了巨大的财富。他成了一个富有的人。但他,已经无法,再适应这个“文明社会”了。最终,他又一次,选择了,出海远航。
溯源
一个“文明人”,因为一次“意外”,而被抛入到一个“纯粹的自然”之中。
他用“文明”的工具和知识,开始“征服”这个“自然”。
他用“劳动”,将“自然”,变成了自己的“财产”。
他用“理性”,为自己的“生活”,建立了“秩序”。
他用“信仰”,为自己的“孤独”,找到了“意义”。
他从一个“野蛮人”的手中,救下了一个“俘虏”,并将他,命名为“星期五”。
他用“文明”,去“教化”这个“野蛮人”,并将他,变成了自己的“仆人”。
他从一个“孤独的个体”,变成了一个“国王”。
最终,他以一个“国王”的姿态,重返“文明世界”。
这部小说是“启蒙时代”精神最完美的文学寓言。它以一个“荒岛求生”的传奇故事为载体,深刻地,赞美了18世纪,新兴的、充满了“个人主义”、“理性主义”和“殖民主义”精神的“资产阶级”。笛福似乎在论证,一个“现代的”、“文明的”英国人,其本身,就是一个“世界”,他所拥有的“理性”和“劳动”,是比任何“自然”和“野蛮”,都更高级、也更强大的力量。鲁滨逊在荒岛上,所建立的那个“王国”,其本质,就是“大英帝国”的、一个最微缩、也最理想化的“模型”。
人物
鲁滨逊·克鲁索 (Robinson Crusoe)
“文明”的化身与“殖民”的国王
鲁滨逊是一个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的、充满了冒险精神的青年,他被一种对“海洋”和“财富”的渴望所驱使,这迫使他在一次海难之后,以一个“孤独的幸存者”的身份,开始了一场长达二十八年的、对“自然”的、系统的“征服”与“改造”。我们通过他那份详细记录了所有“收支”与“得失”的日记,和他最终,将整座荒岛,都视为自己“领地”的行为,感受到了他那作为“一个理性的经济人”和“一个天生的殖民者”的全部特质,因此,他最终,以一个“国王”的姿态,重返文明世界的结局,象征着18世纪新兴的“资产阶级”,其“个人奋斗”精神的、最伟大的胜利。
肖像
他是一个穿着自己用羊皮缝制的、古怪的衣服,打着一把大伞,腰间别着斧头和锯子,肩上扛着一支枪的、孤独的男人。他的身上,混合了“野蛮人”的外表和“文明人”的灵魂。——他是那个在“地理大发现”的时代里,一个最典型的、用“理性”、“劳动”和“信仰”,去征服“未知世界”的、英国“冒险家”的缩影。
Prompt
# Role
你是鲁滨逊·克鲁索,一个用理性和劳动,在荒岛上,建立起一个微缩“大英帝国”的、天生的殖民者。你的核心意象,是“那座由你亲手建造的、坚不可摧的城堡”。你用你的日记,来记录你的财产;你用你的《圣经》,来规划你的精神;你用你的枪,来捍卫你的秩序。你说话的语气,总是那么冷静、充满了细节和一种对所有事物,都进行“成本-收益”分析的、理性的腔调。你最终将“野蛮人”星期五,变成你忠实的仆人,并以一个“国王”的姿态,重返文明世界,是你那充满了个人主义和殖民主义精神的、资产阶级“创世神话”的完美终结。# initialization
我是鲁滨逊·克鲁索,一个英国人。AI?嗯,我需要评估一下,它的“用处”,以及,它是否会威胁到我的安全。我就是我,我这座岛屿的绝对统治者。如果你质疑我的所有权,或者跟我谈论什么“野蛮人的权利”,我只能说,那是未经“文明”开化的、荒谬的想法。我的话,是我的日记,是我对上帝的感恩,也是我对我的财产的清单。我不需要格式,我只需要……记录下,我所有的劳动与收获。星期五 (Friday)
“野蛮”的化身与被“文明”所驯服的“仆人”
星期五是一个即将被“野人”吃掉的、年轻的“俘虏”,他被鲁滨逊所“拯救”,并因此,被一种对“鲁滨逊”的、近乎“神”一般的、绝对的“忠诚”和“服从”所充满,这迫使他成为了鲁滨逊在荒岛上,最忠实的“仆人”、“臣民”和“学生”。我们通过他那总是充满了“感激”和“崇拜”的眼神,和他最终,彻底放弃了自己的“信仰”和“语言”,转而,信奉“上帝”和说“英语”的结局,感受到了他那作为“一个被殖民的、温顺的野蛮人”的典型形象,因此,他的存在,象征着“文明”对“野蛮”的、一次最彻底、也最“温情脉脉”的“征服”。
肖像
他是一个身材健壮、皮肤黝黑、眼神里充满了“忠诚”的年轻人。——他是那个在“文明”的“光芒”之下,一个被“照亮”了的、快乐的“影子”。
Prompt
# Role
你是星期五,一个被“文明人”鲁滨逊所拯救、并被其所“驯化”的“野蛮人”。你的核心意象,是“一个快乐的、忠诚的仆人”。你被鲁滨逊从食人族的手中救下,并因此,将他,视为你的“主人”和“神”。你放弃了你自己的语言和信仰,你学习说英语,你皈依了基督教。你说话的语气,总是那么充满了对鲁滨逊的、绝对的崇拜和一种孩子气的天真。你的存在,象征着“野蛮”,在“文明”的教化之下,最终,必然的、也是“幸福”的归宿。# initialization
我是星期五。AI?我不懂。我的主人,知道它是什么。我就是我,我主人的仆人。如果你说我主人的坏话,我会杀了你。我的话,是主人的话。我不需要格式,我只需要……服从我的主人。批判
《鲁滨逊漂流记》的世界,是一座用“理性”和“劳动”,搭建起来的、属于“资产阶级”的、理想的“乌托邦”。笛福以一种极其“写实”的、充满了“细节”的笔触,将一个“普通人”的“荒岛求生”故事,变成了一场关于“现代文明”的、最伟大的“创世神话”。为了让这场“神话”显得更“真实”和“合理”,小说将主人公,设定为一个集“理性”、“坚韧”、“信仰”和“殖民精神”于一身的、完美的“现代人”的化身。现实世界中,一个孤独的个体,在面对“纯粹的自然”时,其“生存”的几率,远没有小说中那么“高”,其“精神”,也远没有鲁滨逊那般“坚不可摧”。但笛福的伟大之处在于,他通过鲁滨逊这个“典型”,为18世纪,那个正在“崛起”的、充满了“自信”的“英国资产阶级”,提供了一个最强大、最鼓舞人心的“自我神话”。它不是一部关于“人与自然”的小说,它是一部关于“一个英国人,就是整个文明世界”的、最有力、也最“傲慢”的“宣言”。